全国首批试点

神奇的米家窑

  • 发布日期:2019-10-25 18:51
  • 来源: 富平县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 作者:管理员
  • 字体大小:
  • 打印:

富平县是陕西省革命老区,老城、莲湖小学、立诚中学、康庄战斗遗址、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地等革命旧址,见证了红色富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微信图片_20191030155923.jpg

在梅家坪镇岔口村米家堡外,一处开挖在黄土高崖上的窑洞群落,在周边现代民居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沧桑凝重、惹人注目。其实,这看似平淡无奇的高崖窑洞背后,却写满了当年在白色恐怖下共产党员和当地人民群众与敌人斗智斗勇、不畏牺牲的英雄故事,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光芒如炬的奋斗历程,如今已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区名录,命名为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故址。             

梅家坪镇地处富平县西北边陲,北邻铜川耀州区,南连关中腹地,是关中通往陕北的“咽喉”。 梅家坪镇原名洪水乡,土门山与青岗岭在此形成天然屏障,漆、沮二水至此汇成石川河(古名漆沮河)向南奔流。昔日每遇大雨,山洪自峡谷口奔流而下,首当其冲,一泻千里,蔚为壮观。因而就有了洪水头、岔口村等生动形象的地名。

米家堡属岔口村的一个自然村落。1919年,岔口村米家堡人米养成为了解决家中人丁增多、家境困难,他主动从老家搬出至村北,自己依土崖开凿窑洞,另辟新居。为了防御乱军、土匪的侵扰抢劫,他进行了精心设计,先挖一个较大的主窑,两侧有陪窑,主窑内再挖套窑,各窑洞之间开凿通道相连;主窑的大门之上挖了高窑,留有瞭望口与射击孔,有防御和攻击来犯之敌的作用;主窑后面还有一个二层暗窑,开掘长长的地道,直通野外高窑,内有陷阱,有可容十个人的大火炕。大小12个窑洞组成了一个高崖窑洞群,构成一个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防御进攻体系,可谓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米家窑之所以在居住生产的基本作用外,兼备防御隐蔽、进攻撤退等战略功能,是由于张仲良、张仲平、张帮英等共产党人,看准了洪水乡群众基础较好、米家人忠诚可靠,且僻静安全、地势高峭的有利地形,因此积极参与、资助米家窑的设计、挖掘和改造,并逐渐将其发展为耀县柳林镇“联合客栈”地下交通总站秘密设在富平的主要地下交通联络站之一。至1936年,米家窑作为地下交通站全面建成。

微信图片_20191030155915.jpg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面对白色恐怖、乌云笼罩的艰难局面,在处于关中腹地、陕甘宁根据根据地—延安、照金接壤地带的富平,发展建立了许多秘密联络点和地下交通站,打通了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与陕南、陇东之间的“交通线”“生命线”,开辟了一条“外白内红、为我所用”红色地下交通线。当年在这条特殊的战线上,曾有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舍生忘死,一次次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和碉堡哨卡,多次护送党和军队的领导人过关中,传送文件情报,给延安运送粮食和弹药,把有志的知识青年源源不断送往延安,这是一个奇迹。以米家窑为代表的洪水交通站,就护送过数百名南下北上人员,其中有党和军队的重要负责干部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戴季英等。

1946年8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第五师从中原解放区突围,胜利到达陕南商洛地区,与当地游击队会合,建立了鄂豫陕边区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中共中央电示李先念回延安,同时调汪锋到陕南任边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政府主席。 9月11日,李先念同五师副政委任质斌,参谋肖建章、尹省三一行4人,从龙驹寨出发。在接近敌占区时他们进行了化装,李先念身穿缀着国民党少将军衔的“高参”军服,胸前佩戴两枚证章(中央陆军大学、西北军政干校),任质斌扮成书记官,肖建章装成随从卫士,尹省三扮作护送“高参”的地方官员,在沿途地下党的暗中掩护和补济护送下,一路与国民党哨卡巧妙周旋,大摇大摆巧计过关中。次日晚上10点左右出渭南县界,进入临潼县境。10月17日拂晓,李先念又穿上了那身将军服,骑着骡子,从栎阳出发,进入富平县境,于傍晚时分停歇在洪水乡骡马店。

初冬的洪水乡,夕阳消失在青岗岭后,灰色的夜幕就笼罩了整个石川河两岸,除骡马店人影绰绰外,已是四野沉寂,寒气逼人。灯火通明的骡马店里,一位嘴叼旱烟锅的当地年轻人,在机警地查看四周动静后,面对国民党军官一行的随从尹省三,手拿旱烟锅在自己的鞋底轻轻敲了三下,磕掉烟锅里的烟灰。两人交换眼色后,尹省三傲慢地走上前来向年轻人问路。随后由当地年轻人带路,大个子国民党军官身整理好呢子军大衣,带着墨镜,手拄绅士棍,精神抖擞地走在一行五人前面,行进在通往岔口村米家堡的官路上。这个前行带路的年轻人正是米养成的儿子、地下党员米忠全,而他们的接头暗号就是 “旱烟锅在鞋底轻敲三下”。这是关中农民吸旱烟的习惯动作,因而不会引起敌人和特务注意。

在米家高崖窑洞前,六十多岁的窑洞主人米养成,早早站在院门口,热情地把五位客人让进窑里。北方的窑洞冬暖夏凉,客人们一进窑洞就感到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浑身舒坦了许多。老人的三儿媳—米忠全的妻子张玉梅,给客人端上洗脸水,传上茶水,又忙着张罗做饭去了。一会儿功夫,她就麻利地给客人端上煎包谷面搅团、包谷馍和油泼辣子等关中吃食。虽说简单,可在白色笼罩、兵荒马乱的日子,这已是贫寒的米家人招待贵客至亲最体面、最丰盛的大餐了。“同志们,吃饭了”,米养成老人热忱地招呼着。来客对晚饭很满意,连连夸赞说:“这饭可口暖和,热辣煎香!”饭后,军官和老人寻找话题攀谈起来,老汉说:“现在社会不安宁,日子很不好过”;军官说:“过不了多久,社会就会变的,日子就会好起来的”。两人像一对老朋友,谈笑风生,窑洞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午夜过后,夜色如漆,万籁寂静。突然,米家窑院内传来“嗵”的一声,一直未合眼的米养成老人急忙点燃马灯,发现院子中间多一个裹成一团的白羊肚手巾。他肯定地说:“上边来接人了”。这“上面”指延安,当时关中地区普遍使用手工织成的布巾,只有陕北才有羊毛织就的白羊肚手巾。羊肚手巾在关中为稀罕物,因而,“白羊肚手巾裹黄土”就成了交接暗号,这是唯有米养成才知道的秘密。

米养成走出窑洞,看到院门口和窑背上已经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武装战士。这支50余人小型武装队,趁着夜色从边区出发,疾风骤雨般步行五六十里路,冒着生命危险,悄悄穿过敌人哨卡林立的封锁线和石川河东岸的碉堡来到此地。在武装战士和米忠全、米世茂护送下,5名来客在窑洞东边爬一段长约二里路的陡坡,直抵通向耀县的西原上,这一段陡坡叫“老牛坡”。米忠全和米世茂站在原上,一直目送来客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才回来。当时,党的地下保密工作十分严密,参与接送护卫的米家人、地下党员和武装战士,都不清楚护送的到底是谁。

10月20日左右,张仲平派人捎话说:“客人于第二天(10月18日)黎明,安全到达边区。”还赞扬说:“米养成是个很进步、有见识的人,能谈出许多革命道理”。

      米养成思想进步,为人热诚,热心公益事业。尽管自己并不富裕,仍然经常接济乡邻。1923年,带头开办私塾,请米文泉先生任教,张仲良(曾任耀县县委书记、红26军一团政委)也长期住在他家上学。1935年,他已年近六旬,毅然将小儿子米忠全送往马栏,随张仲良参加革命工作。

1947年3月,米忠全在洪水地区做解放耀县的战前情报搜集工作时,遭遇敌人反扑。当他接到转移通知后,为了照顾其他同志安全和转移枪械,迟走了两天。5月16日,他被国民党民团头子王亚民爪牙逮捕,解送西安敌警察总局特拘所监狱。米忠全在狱中备受酷刑,被折磨得体无完肤,但始终坚贞不屈。1948年4月21日凌晨,米忠全、武梦名、刘文馨等富平籍共产党员同其他29名(共32人)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被敌人活埋于耀县药王山下,这就是震惊全国的药王山惨案。米忠全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奋勇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米养成曾当选富平县人民代表、政协富平县县委委员、政协陕西省委员。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的张仲良多次来信、寄钱表示慰问。1955年,李先念托人给米养成寄来100元,并写慰问信。中共富平县委、耀县县委对其晚年生活及米忠全孩子的抚恤问题都很关心,但他却一再谢绝政府的照顾。1961年,米养成逝世,终年84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代米家人作为普通劳苦大众,在共产主义思想和中国革命大潮的影响下,自觉追索思想进步,矢志追求民主幸福,坚定革命必胜信念,践行了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诤诤誓言;几代米家人把“传承红色基因,当好红色传人”作为家风家训,信念坚定,忠诚于党,顾全大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中国人民浓郁的家国情怀。

微信图片_20191030155920.jpg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颜”。洪水头、岔口村、老牛坡;米家窑、米养成、米忠全,这一串串神奇的地名、英雄的名字、传奇的故事,饱含红色的基因,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和永恒的魅力!今天,我们再次聚焦米家窑,深情讲述革命先烈和革命群众“忠诚于党、不怕艰辛、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就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革命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埋头苦干不张扬,奋力实现追赶超越,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频阳大地的明天更加美好。

(富平县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赵向武  图片摄影 刘宏伟)